7月11日下午,北京市举办十六区“一把手”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昌平区委书记甘靖中在发布会上介绍,昌平立足区域功能定位,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创中心承载区、改革攻坚开放共赢试验区、城乡治理协调发展先行区、人文宜居生态优美示范区,奋力打造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新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欣欣向荣。会上,甘靖中分享了五个故事,讲述昌平的变化。
(相关资料图)
7月11日,北京市举办十六区“一把手”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昌平专场。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北四村”衍变
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创中心承载区
发布会上,甘靖中第一个提到的是关于曾经“北四村”的衍变。“‘北四村’是昌平史各庄街道北部四个村的统称,过去这里‘握手楼’林立,流动人口聚集,最多时有近10万人,环境脏乱差、安全隐患大等问题突出,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地区。”
甘靖中说,为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拓展首都创新发展空间,昌平加紧完成“北四村”拆迁腾退,规划建设中关村生命园三期,国际生物工程创新中心等3个重大项目密集开工,300万平方米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即将拔地而起。
“北四村”的变化是北京市推动减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据了解,昌平科教资源富集,拥有41所高校及其分校区、56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未来科学城是北京国际科创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之一。近年来,昌平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创中心承载区,重点聚焦未来科学城,突出抓好“两谷一园”建设,努力打造面向未来的世界一流科学城。
甘靖中进一步提到,当下的生命谷已是北京乃至全国医药健康产业的重要引擎;能源谷正在打造国际先进能源的创新高地;沙河高教园自去年开始全面深化与驻昌高校合作,正加快建设产教融合示范区。他还特别提到,今年6月,昌平与清华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昌平南口将升级为国家科创新战略、产业转化新高地、人才培养新平台、城市复兴新地标。
市场主体聚变
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市场主体的变化,是昌平深化改革开放的真实写照。据悉,昌平自古就是北京北部商贸集散的重要通道,地区文化包容开放,也富有创新精神。进入新时代,昌平加快建设改革攻坚开放共赢试验区,以“两区”建设为牵引,加大改革力度,深化对外开放,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一方面,昌平加快推进“两区”建设。甘靖中介绍,“两区”建设启动以来,昌平累计完成86项制度创新,落地792个重点项目,形成了去中心化临床试验试点等一批全市乃至全国首创案例。
“今年我们再接再厉,加快推动20项创新政策、340个年度项目落地。在扩大开放的进程中,昌平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甘靖中说。
另一方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据悉,通过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昌平市场主体加速增长,高水平高成长企业不断涌现。甘靖中也在发布会上提到,目前,全区共有专精特新企业462家、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22家、上市企业39家,全市共两个“灯塔工厂”都在昌平。“随着一项项改革措施落地,昌平正在加速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回天地区蝶变
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
甘靖中在会上分享的第三个故事,来自于回天地区。常住人口85.2万人,昌平回天地区是超大型社区,也曾经是人们口中的“睡城”。自2018年起,昌平接续实施两轮回天行动计划,累计建成投用道路、学校、医院等项目121个,这个地区发生了令人振奋的变化。
甘靖中说,回天地区的蝶变,标志着昌平在城市治理方面迈出了一大步。他提到,昌平既有城市建成区,又有城乡接合部地区和农村地区,人口规模大特别是外来人口多,深化城乡治理任务重。“为此,我们加快建设城乡治理协调发展先行区,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
在加快城市规划建设方面,昌平加紧推进重点区域建设发展,努力提升区域综合承载力。去年,昌平整体谋划推进新城东区建设,今年这里实现了全市首批供地,现在已是塔吊林立,正在打造公共服务优良、商务商业发达、居住品质一流的魅力新城。
在推进乡村振兴方面,昌平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全区232个村庄建成了美丽乡村,1420户低收入农户全部提前稳定脱低,“昌平草莓”“昌平苹果”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越来越受欢迎。甘靖中提到,当前,昌平重点提速文旅农融合发展,精心打造崔村苹果宴、延寿民宿群、兴寿艺术季等特色名片,多元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带动农民共同富裕。
运河源头新变
加快建设人文宜居生态优美示范区
千里大运河,最北端的水源就在昌平龙山的白浮泉。在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笔下,这里是“大运河的最上源”。甘靖中在会上讲述,经过精心的设计建设,今年4月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对外开放,重现了昔日“燕平八景”之一的“龙泉漱玉”等美景,并与昌平新城滨河森林公园融为一体,形成了一道山水相映的靓丽风景。
“在昌平,能让人慢下脚步、亲身体验城市之美的地方很多。”甘靖中进一步介绍,昌平正加快建设人文宜居生态优美示范区。一方面为打造绿色生态城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空气质量一直位居全市前列;7个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平原区地下水位连续九年回升;同时还建成全国首个碳中和主题公园等一批标志性公园,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8.7%。“去年以来,我们又新增休闲公园、口袋公园等10处,更多的居民能够开窗见绿、出门进园,享受高质量绿化带来的福祉。同时,随着沙河湿地公园等一批近自然、多功能的公园相继建成,吸引了百余种鸟类来这里栖息。”
大运河源头遗址的最新变化,仅是昌平做好文化文章其中的一个“段落”。甘靖中还提到,在创建现代文明城区方面,昌平围绕推进“三条文化带”,举办了“明文化论坛”“居庸山月”等品牌活动,北京长城文化节也将在昌平开幕;为着力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昌平保障了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建成开馆,实体书店由61家增加至240家;在全面深化文旅融合方面,打造了寺锦等一批网红打卡地,持续擦亮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这张金名片。
同时,在民生保障方面,甘靖中也分享了这些年来的昌平成果与经验。他提到,近年来累计引进建成北师大未来城学校、清华附中昌平学校等名校名园14所,新建和改造三级医院11家,连续九年获评全市充分就业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5万元台阶。“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努力,重点促进公共服务均衡优质发展,同步抓好就业、养老、社保等工作,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党员干部作风的转变
推动党建工作提质增效
发布会上,最后一个故事,关注发展中的人。甘靖中提到,在全区组织开展“作风建设年”主题活动,以干事创业为导向,整治“四不一乱”问题,即不想干、不实干、不会干、不敢干和乱作为;同时,聚焦打造服务企业的“昌通办”和服务群众的“昌快干”两个特色品牌,引导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紧抓快干、创先争优,先后涌现出先进个人103人,被评为“快干之星”和“通办榜样”。
为巩固深化“作风建设年”成效,昌平还在全区组织开展“能力提升年”主题活动,进一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提能力、优作风、促发展、创一流。
甘靖中说,无论是“作风建设年”,还是“能力提升年”,从根本上讲,都是昌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正是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推动党建工作提质增效,我们各项事业发展才有了坚强保证。”
甘靖中表示,过去一年多来,昌平各项事业之所以都有新的变化和进步,未来将继续沿着党的二十大战略指引奋勇前进,争当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排头兵、主力军,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北京篇章作出昌平贡献。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