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菁)多年来,“有事打110”使非警务类警情占比逐渐增大,挤占了有限的警力资源。眼下,如何从“大包大揽”到“术业专攻”,实现警情的科学分流、快速处置,成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一大考题。
以“枫桥经验”发源地——浙江绍兴为例,今年以来,该市共接报110有效警情45.7万余起,其中非警务事项占了近三分之一。
为高效回应“民意诉求”,今年,公安部印发《加强新时代公安派出所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要提高警情协同处置效能,建立健全110报警服务台与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等平台高效对接联动机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10”与“12345”等平台如何实现互联互通?
记者了解到,2022年11月,绍兴就率先探索“110”与“12345”互联互通协作,通过“三方通话共商”和“工单互转部门一线”等方式流转非警务警情。
“今年我们自主研发‘枫桥式’协同治理平台,并在诸暨、嵊州两地先试先行,目前已累计分流非警务事项5.1万余起,分流率达到50.2%。”8月3日,绍兴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汤文全在绍兴嵊州召开的全市非警务事项协同处置工作现场推进会上说。
具体看,“枫桥式”协同治理平台已初步形成以一个中心统筹(社会治理中心)、二条专线并轨(公安网、政务网)、三种平台耦合(110接处警平台、“枫桥式”协同治理平台、基层治理四平台)、四个层级响应(市、县、镇、村)的非警务协同处置体系。
今年52岁的张师傅是嵊州市江滨菜场的一名肉铺老板,近日,因顾客对猪肉重量存疑,双方发生买卖纠纷。为了讨回公道,张师傅选择报警。
让张师傅没想到的是,不到五分钟就来了人,但来的不是警察,而是嵊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现场,工作人员通过复称等方式,确定未出现缺斤少两,快速化解了这起矛盾。
这是当地处置非警务警情的缩影。在这背后,数字化起到关键作用。
以嵊州为例,依托110警情数据库,嵊州公安厘清行政服务等4项一级业务,救灾救助、电力抢修等75项二级业务和1057项三级业务清单,逐条植入“枫桥式”协同治理平台,同时设置精准派单、指尖接单、协同处置、预警推送“四位一体”功能,实现扁平指挥。
当地还研发了“预警分析模块”,通过平台驾驶舱热力图直观展示警情的总量走势、类型特点、地域分布,并对同一人员、同一内容、同一区域的高频事项自动研判预警,第一时间将交办单派发至相关单位进行干预,防范风险升级、矛盾反复。
治理新模式离不开一支高效的队伍。为了快速处置非警务警情,嵊州以社会治理中心为枢纽,政法委、公安、综合执法、市长热线、人力社保和市场监管等六部门常态入驻,其他执法部门及水电通信等服务部门按需应急入驻,专项督办和处理“耗时长、牵扯多、处置难”的非警务事项。
而在村一级,嵊州全市271个警务站(室)全部融入村社党群服务中心,72名社区民警、118名辅警力量和村社干部同址办公,并整合村社干部、企业管理员、楼道长、治保干部等力量,协力解决基层治理“最后一米”。
根据计划,今年8月底,绍兴各地非警务事项分流率将达到45%以上,纠纷类非警务事项分流率达到35%以上,非警务事项重复报警不高于14%。(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