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大全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

天天观察:24小时不离娃,娃的安全感还不足?安全感6个基础知识,一文讲清

24小时不离娃,娃的安全感还不足?安全感6个基础知识,一文讲清

前段时间有个妈妈问我:我一天24小时不离娃,为什么他的安全感还是不够呢?

这个问题问出了很多父母关于孩子安全感建立的误区,是一个非常值得系统学习的话题,所以这篇长长的文章,请大家一定要耐心看完。


(资料图)

给孩子建立安全感最大的一个误区就是:陪伴时间足够了,安全感就充足了。

如果只拿时间长短来衡量的话,全职妈妈带养孩子那应该是安全感最充足的,每一年的每一天的每一个小时都陪伴着孩子,实际上并不是,我接触过几个全职妈妈的孩子,安全感还不如职场妈妈的孩子安全感充足呢。

解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系统地了解安全感相关知识,因为“安全感”这个词有点被滥用的现象,什么事情都往安全感上靠,以点概面,导致我们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了错误的解读,真正的原因反而被掩盖起来。

安全感的系统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什么是安全感

2、孩子的安全感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3、影响安全感建立的因素

4、孩子的安全感只能由妈妈来建立吗/孩子的安全感只和妈妈有关系吗

5、如何判断孩子的安全感是否充足

6、破坏安全感的行为有哪些

一、人人都关注的“安全感”究竟是什么感觉

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对安全感的定义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

安全感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内心确认的感受,包含对三个疑问的确认:

我能活下去吗?

我能做我自己吗?

我足够好吗?

如果我们假设自己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在这个偌大的,陌生的环境中,自己只能躺在床上,那得是多么无助啊,但是,当自己饿了的时候立刻就能获得食物,当自己不舒服的时候立刻就有人来帮自己,想睡觉的时候就能被哄睡着,我们内心对这个陌生世界的恐慌、焦虑就会被化解掉,我们会觉得安全、舒适。

我们的安全感首先来自于“能够顺利生存下来”这件事情,吃好喝好睡好,没有危险。

等我们慢慢长大了,会说话了,会走路了,对自己身体的控制力越加强烈了,好奇心驱使我们开始探索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人开始互动。

安全感的边界扩展到了自我意识、自我权利上,我能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这么做了以后会不会被批评?我是不是一个能够被大家喜欢和认可的好孩子?

所以,安全感不仅涉及能活下来这个问题,还涉及如何活下来,活的是否开心,是否有价值这几个问题,它是一个由环境、心理内外相互结合发展的结果。

二、孩子的安全感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孩子的安全感是否充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依恋关系的建立情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母婴依恋关系】。

依恋是人对生活中特定人物的一种强烈而深刻的情感联结,与这个人交往带来的愉快体验,面临压力时会从这个人处得到安慰-------《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

从依恋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和安全感有关的线索,深刻的情感联结能够确保自己是被爱、被关注着的,愉快体验、得到安慰能够让自己呈现放松、自在的心理状态。

之所以叫母婴依恋关系,是因为大多数婴儿出生以后都是由妈妈主要照料着的,这个世界上也有那些一出生就没有妈妈的婴儿,他们的依恋关系就得由主要带养人来建立了。

心理学家用“陌生情景法”将母婴依恋关系分为四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拒绝型依恋、混乱型依恋。

只有安全型依恋这种类型才能形成安全感,表现为:婴儿会把妈妈作为安全基地,分离时,他们可能哭,也可能不哭,妈妈返回时,他们能积极地寻求接近,停止哭泣。

一般来说,母婴依恋关系的建立期是在孩子0-2岁这个期间,那么就会延伸出另外两个问题:

1)是不是只要我在0-2岁建立出安全的母婴依恋关系,孩子此后一生的安全感就是充足的?

并不是这样的。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中讲到:最近的研究发现,依恋后期的发展不仅受到早期依恋经历的影响,也受到长期的亲子关系质量的影响。

假如主要带养人前期和孩子的依恋关系挺安全的,但是在孩子3岁的时候,家中突然出现变故,带养人性情大变、喜怒无常,经常打骂孩子,那么本来一个安全感充足的孩子也会变得非常没有安全感。

2)如果孩子在0-2岁期间没有建立出安全的母婴依恋关系,就再也没有机会形成安全感了么?

也不是这样的

《发展心理学》中描述依恋关系有这样一段话:依恋是一个中终生的现象,并不仅仅局限在生命最初的几年,这个结论是基于约翰鲍尔比的内部工作模式理论。

依恋关系是后期可以补救回来的,但是对父母来说,就是极大的考验,因为孩子年龄越大,所涉及的成长规律就越多、越复杂,再把学习这座大山背上,那就是困难重重啊。

就像盖楼一样,盖到一半发现地基搭错了,不稳当,继续盖就有倒塌的风险,只能拆掉重新来盖。

材料、人工、时间全部都要重新投入,然而工期紧张,领导催,同事催,连轴工作让工人叫苦不迭,这个时候,又突发事故,是不是一件令人焦头烂额的事情?

依恋关系是动态、恒久地变化过程,也决定了安全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但是,如果不想后期养育麻烦重重,那么我们最好是遵守安全型母婴依恋关系发展的规律,在孩子0-2岁期间和孩子好好相处。

三、影响安全感建立的因素

其实也就是影响依恋关系安全性的因素,主要有四个:

1)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

也就是“陪伴时间长短”,如果婴儿都没有时间和妈妈待在一起,每天就吃奶的时候能见到妈妈,更别谈什么互动交流、情绪传递,母婴依恋关系就无法形成。

从这个角度来说,安全感肯定是要有一定数量作为基础的,没有陪伴哪来的情感呢?

2)养育质量

说到养育质量,妈妈们一定深有感触,比如很火的“爸爸带娃,活着就行”系列,看似爸爸是陪着孩子,但是爸爸瘫在沙发上自己玩着手机,让孩子自己旁边玩,对孩子的需求爱搭不理,敷衍了事,动不动就发脾气,凶孩子。

陪伴数量多不等同于陪伴质量高,有时候反而是陪伴时间越久,陪伴质量越低,比如全职妈妈,天天对着那个小屁孩,很容易出现养育倦怠,从早到晚,妈妈经常给孩子发脾气,对孩子的回应也是很不耐烦。

那这种情况下的陪伴质量,是不如下班后回到家,在睡前陪娃两三个小时的职场妈妈的陪伴质量。

高质量的陪伴应该具备的特点是:对婴儿做出迅速、恰当、一致的反应,有比较多的身体接触、温柔耐心地拥抱孩子,能够正确解读婴儿的需求并给予回应,能够给婴儿带来快乐、轻松、安全的体验。

这个部分可以对应到文章开头那位妈妈的疑惑上,为什么24小时不离娃,孩子的安全感还是不够?妈妈需要复盘一下,是如何渡过和孩子在一起的那些时间的。

3)婴儿的特征

婴儿的性格特征,会影响依恋关系形成的难易程度,比如,高需求宝宝,难照养型的宝宝,会耗费妈妈很多精力,让妈妈非常焦虑,还有情绪易激怒的宝宝,总爱哭闹发脾气,让妈妈情绪暴躁崩溃,还有本身带有疾病的宝宝等。

这类孩子增加了带养人的养育难度,他们不像其他孩子那样按套路出牌,导致带养人的养育目标、方法总是出问题,和孩子产生很多冲突,亲子关系紧张。

4)带养人自己的成长经历

妈妈(带养人)在养育自己孩子的时候,会带入自己小时候的依恋经历,如果妈妈自己小时候是很缺乏安全感的,那么当妈妈以后,可能就格外重视孩子的安全感。

妈妈小时候经历的破坏了安全感的事情,也会不由自主地复制给自己孩子,比如小时候经常被打,当妈以后有可能会下意识地用同样的方式打孩子。

庆幸的是,只要能够告别过去,学习并运用新观念、新模式,曾经没有安全感的带养人也能养出安全感充足的孩子。

四、孩子的安全感只能由妈妈来建立吗/孩子的安全感只和妈妈有关系吗

一提到安全感,大家本能地会认为这是妈妈的任务,母婴依恋关系也说的是母婴,而非父婴,奶婴,爷婴,姥爷姥姥婴。

但实际上,婴儿是可以对许多熟悉的人形成依恋,建立多重依恋关系,只不过,在前期婴儿更倾向于单一依恋妈妈而已,家中其他和婴儿生活在一起的人,也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

很多妈妈都是上班族,白天去上班,只有晚上和放假的时候才能陪伴孩子,那妈妈不在的时间里,与孩子互动、回应孩子、建立关系模式的人,就是孩子的安全感来源。

如果妈妈以外的带养人经常对孩子语言攻击、打击、训斥、各种负面评价,孩子在妈妈那建立的安全感照样会被击碎。

所以不要以为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就一定是妈妈的养育出了问题,得整体了解这个家庭的人员结构、带娃分工、互动方式等信息。

五、如何判断孩子的安全感是否充足

孩子在安全感充足的情况下呈现出的心理状态是放松、自由、安全、自信、有确定感,有掌控感。

我们可以反推安全感不充足的孩子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是什么样的,孩子的内心可能是紧张、焦虑、惶恐、失控、怀疑的。

那么孩子相应的行为表现是:不能适应新环境、不能参与集体活动、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不愿意参与竞争、在团队中总是妥协自己的想法、害怕接触新鲜事物、无法接受失败、爱哭爱发脾气、吃手等。

【注意:以上行为可能在安全感充足的孩子身上也能看到,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很多影响因素,所以,当孩子出现以上行为的时候,我们可以抱着排查的想法去复盘安全感,但是不能直接下定论说:我的孩子总爱吃手,他一定是安全感不足。】

所以,在判断孩子的安全感是否充足上,我们要慎重,要一个点一个点去排查。

举个例子,我儿子接触新鲜事物的过程比较慢,每次说去别人家做客的时候,都会拒绝,导致这个行为出现的原因,有安全感不足,有天生气质,有自我意识发展的叛逆期,那就得一个个排查,最后锁定原因了。

​六、破坏安全感的行为有哪些

孩子安全感是否充足不好判断,但是破坏孩子安全感的行为很好辨认,我们只要绕过这些错误行为,孩子的安全感建立也就不会偏离轨道。

常见的破坏安全感的行为有以下几个(那些令人发指的虐待孩子的行为肯定是破坏安全感的,我就不提了,我只列举咱们正常的有爱的家庭里,那些对孩子安全感有影响的行为):

1)突然更换主要带养人,或者频繁更换带养人

比如妈妈一个人带养孩子,要重回职场了,让老人或者育儿嫂接手,这种突然更换带养人的情况,就会对孩子的安全感造成冲击。

又或者在婴儿阶段,爷爷奶奶带一个月,姥姥姥爷带一个月,再换爸爸妈妈带一个月,来回频繁更换,孩子的安全感也会波动。

2)带养人经常在孩子面前爆发激烈的冲突,吵架

如果带养人经常在孩子面前激烈地吵架,甚至大打出手,冲突不断,造成生存环境不安全稳定,让孩子感到焦虑害怕。

3)经常打骂孩子,威胁恐吓孩子

打骂、威胁恐吓,让孩子总是处于害怕的情绪下,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再挨打,不知道自己做什么能够让父母继续爱自己,担心自己所拥有的爱、关注被收回。

孩子知道父母如果抛弃自己,就无法生存下去了。

4)偷偷摸摸离开,不和孩子打招呼

在孩子分离焦虑期的时候,妈妈又要重回职场,经常会出现孩子大哭着不让妈妈走的情况,为了避免孩子哭,妈妈会偷偷溜走。

这种行为对孩子安全感的破坏力很大,因为孩子猛然发现找不到妈妈了,也不知道妈妈什么时候回来,会不会回来,觉得自己被抛弃了。

5)经常强迫孩子分享交换,不经过孩子同意处理他的东西

安全感中一个很重要的感觉就是掌控感,孩子能够体验到这种感觉的常见场景就是自主决定,要不要分享自己的玩具,要不要把玩具扔掉/送人。

但是很多时候,成人总是违背孩子意愿,强迫孩子分享交换,当孩子对自己的私有物品都没有自主权的时候,他就总是担心自己的玩具被抢走,再也不属于自己了。

6)不给孩子自主选择权/决定权,家长控制欲过高

安全感中有一个重要部分是解决“我是否能做自己”这个问题,尤其是在孩子1-3岁自我意识萌发期,孩子总是要自己拿主意,跟家长对着干,那如果这个时候,父母总是强制干预,要求孩子必须听自己的,孩子就没有充足的机会体验“我能做、我可以做”的感受。

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清晰地认知,未知的事情对他来说就是不安全的,不在掌控之内的。

7)总是批评、否定、指责孩子,和别人家孩子作比较

在孩子的自我认知发展阶段,要发展出自信心、自尊、客观的自我评价体系,如果家长总是否定、指责孩子,拿别人家孩子作比较,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是不好的,差劲的。

一旦接收到不同的建议、指正,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整个人都被否定了,认为对方讨厌自己,不喜欢自己。

以上这7个方面,都会从不同角度对孩子的安全感发起冲击,并不是我们所想的,我给孩子提供富足的物质条件,陪在孩子身边就能发展出充足的安全感。

孩子的安全感建立是一个包含多项成长规律的“大工程”,爸爸妈妈们不仅需要投入时间,还需要投入技巧哦。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